过去经历并不能定义你的人生
过去经历并不能定义你的人生
我们有怎样的性格,什么样的天赋和偏好,大都来源于我们在关系中与他人互动成就的。
一直以来很多来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客人都会提到,说自己似乎总是那个“缺爱”的人,因而导致自己无法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去爱别人。另外还有一些客人苦情诉说自己历经沧桑摊上很多糟糕的人际关系,至此便心灰意冷冷,觉得从此人间没有了友好的关系。于是踌躇不畅,抑郁寡欢。
然而我却是想说: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等于过往的任何一段关系。过往关系带给我们的固然有重要的影响,原生家庭也对我们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型有认知的塑造,但当我们身处每一段关系时,我们交互在关系里的状态会触发人的新感受,关键是我们允许和主动促使它发生可能性。
记得有一客人曾说起自己同时在几段痛苦的关系里挣扎徘徊。从18岁开始,一直处于一段关系还没结束又开始寻找另一段关系这样的状态里,这样的状况让她感觉到很无奈,甚至心力交瘁。起初她只认为只要能让对方开心就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为此她竟然可以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她认为这样做至少可以让其中一个人的开心是“纯粹”的。却不想这样的关系让她越来越觉不如人意,也让她越来越担心这段关系。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忙着给她下一个结论,诸如可能搬出原生家庭理论来“剖析”她如何“造就了今天的人际关系模式”,使用类似于“性格缺陷”、“心理营养不良”,来附和她关系的现状。上面的观点实际上是有某种还原论的影子的,但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看,即在这般难受的关系中,她为何不曾放弃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追求,并一如既往的那样去做呢?实际上她内心是有强烈的关系欲望的,既然不满足,就对爱情保持着向往和信仰,那她的信仰又会是什么?过往的关系让她心痛,但痛苦当中是有甜蜜的,这苦中甜是怎么来的,她如何在艰难的关系里依然爱着别人的?所有这些内心的过程她需要被看见和听见。
一年过后这位客人的经历是有些精彩的:她决然离开那个不爱自己的前夫,也离开了纠缠反复很久的另外两段恋情,后来遇到一个她深爱着的却并不懂得珍惜她的男人,还有一个喜欢她但她渐渐发现自己并不爱的男人这一系列关系之后,她选择了她现在感觉他们很相爱的一段感情。开始时她也心怀不安,担心对方不够爱自己,也很害怕自己会在难受的时候忽然放弃,后来反复探索她逐渐发现她实际是个很懂爱的人。在这点看来他在这段关系中重新定位了自己,刷新了过往关系对自己的定义。有时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自己。
很多大龄女孩经历了30年单身。从20多岁开始,你们身边就会有一些声音跟你对着干:为什么没谈恋爱,是不是你有什么问题! “现在都还没有谈男朋友,你自己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了?”
然而有一天当你遇到了彼此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人,你就会愿意把自己的灵魂拿出来去与另一个灵魂交互,然后共同谋划属于两人的世界时,你才会对那些曾经评判的声音说:我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坚持我的信仰罢了,而在我单身的这些年里,从未停止对爱的艺术的学习,和对爱的追求,我所经历的都会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爱人。
即便是我们感觉到自己“缺爱”,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可以在关系里找到新的可能。我们的父母可能不够爱我们,我们的亲友也可能不够友善,我们甚至没有可信赖的朋友,但总有一个友善的人对我们微笑过,一个陌生人对我们伸出过援手,一位逝者在某本书里跟我们的对话醍醐灌顶……我们并不是没有爱的能力,我们能够成长到现在,就是一个说明,虽然烦恼不断,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如何更好地爱别人。
带着你的心去感受世界吧,感受世间的冷暖和她们相遇吧!没有一段过往的关系可以框死你,也没有人可以审判你的下一段关系会怎样。重要的并不是你经历了什么样的关系,而是现在你想创造怎样的关系。
格根曾说:在共同行动中不断创造自己的过程,永远都在未完成的状态。而你不断创造自己的可能性,就在当下。
心理知识: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自己对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种认可感。
心理咨询电话/微信:15078818823